童玩有不同的年代時期,快來看看您屬於哪個年代!!
臺灣古早童玩內容依年代區別有所不同。
這裡所指的以數位化時代以前,早期台灣兒童的玩具為主。
這些童玩富有傳統中國文化遺留下的痕跡。
臺灣早期兒童生長的年代仍然屬於農業化的時代,當時兒童的玩具很多都是取材自大自然的材料製作而成,
以今日來看這些童玩頗有濃厚的懷舊氣氛。
【農業時期】
竹蜻蜓、彈弓、竹筷槍、竹笛、竹片搖響、風車、沙包、毽子、滾鐵環、踩高蹺、彈珠、七巧板
【工業時期】
抽當、寶刀、翻紙花、翁仔標、彩色翻版、陀螺、地牛、波浪鼓、竹蟬、萬花筒 、日月球、紙捲槍
【近業時期】
花燈、紙飛機、積木、跳格子、彈珠、嗶嗶槍、鬥紙牌、芭比娃娃、翻花繩、放風箏、塑膠模型、電動模型
三個時期,您屬於上述哪一個時期呢??
接下來我們要看遊戲種類
常見的小朋友遊戲則有以下幾種
1. 滾鐵環
用鐵絲做一個圈,然後再做一個長柄的鐵鉤子,推著這個鐵絲圈滾著走。鐵鉤子也可以換成一根竹棍或別的,只要能推著鐵圈滾就行。大家排在操場上,看誰滾得快滾得遠,滾的技法越多。
2. 拍紙片
有些地方稱「拍紙包」、「扇煙盒」、「拍元寶」、「拍三角」等等,但玩法是一樣的,就是用紙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紙包,扔一個在地上,另一個人也拿出自己的一個用力拍下去,靠產生的風或適當的角度把地上的鏟翻個面,對方的這張就歸你了,否則你的就歸對方了。這個遊戲當年時常會在課間休息和中午的課桌上、地上演繹得人仰馬翻,狼煙四起。
3. 打沙包
找幾塊小碎布,縫成小口袋,中間裝上細沙再封口,就是沙包了。玩的時候人越多越好,分成兩組,一組站中間,一組分成兩隊分別站兩邊,朝中間這組人身上扔沙包。中間的人若被沙包打中算「死」,直到同伴能用手抓住「打手」扔過來的沙包,一個沙包換一條「人命」,下場者才能夠「起死回生」。有點像棒球中「投手」和「捕手」之間的耍心眼,鬥智鬥勇。
4. 鬥雞
不需要任何運動器具,把一條腿抬起來,放到另一條大腿上,用手抱著抬起的腳,單腿在地上蹦。玩的時候大家都用抬起的那條腿膝蓋來攻擊別人,可以進行單挑獨斗,也可以進行集體項目,以腳落地為輸。
鍛鍊腿力和培養集體意識,而且規則明確、競技性強,更因為具有安全性而得到了極大推廣。
5. 跳房子
地上畫著很多方格,有12格、6格等,然後用算盤珠兒串成一圈,算是跳房子的用具。將算盤珠兒扔在「房子」里,單腳站立,站進房子,單腳將算盤珠按順序踢進指定格子。
跳房子的遊戲可以訓練眼、手、腳、軀體的平衡能力及下肢的肌肉力量,如果左右腿交替運動,效果更好。
必須在水泥地面上玩,用粉筆畫「房子」。不過,現在的學校走廊、小區的水泥馬路上能讓孩子們用粉筆畫「房子」嗎?
6. 跳皮筋
這種遊戲的運動量較大,跳、蹦的動作很多,雙臂也要順勢擺動,還要保持身體平衡。跳橡皮筋的女孩多半都是靈秀的,因為經常這樣運動所以多數身材都不錯。
這種遊戲不受場地限制,找一個相對空曠的地方,不會磕著碰著就行。取材也簡單,幾十根扎頭髮的皮筋,或破舊汽車輪胎、自行車內胎等,這些現在都能隨便找到,所以可以讓現在的孩子傳承下去。
7. 彈玻璃球
玩者多為男孩。在地上摁1-5個小洞,然後從起點將玻璃球滾向指定洞內,以最先完成規定洞數者贏。彈球有不同材質,最高檔的是玻璃的,中間有彩色圖案,低檔的是鐵的,最低檔的是泥巴搓的,玩法基本雷同。高手玩家的準頭很好,能手拿玻璃球幾米之外擊中地下的另一隻玻璃球,甚至可以十米外一球進洞。
8. 老鷹捉小雞
一個游離的人當「老鷹」,其他人排成一列,隊首當「母雞」,後面的人抓住前人的衣角,就是「小雞」了。「老鷹」的目標是抓「小雞」,「母雞」要展開與「老鷹」鬥智鬥勇的搏鬥,以保護身後的「小雞」。捉住的「小雞」就「死」了,要等下次遊戲開始,才能再上場。
這是一項奔跑強度較大的遊戲,各種角色都要拚命跑,特別是「小雞」要保持不「掉鏈子」,否則就處於完全無保護狀態。一場遊戲下來,尖叫不斷,笑得臉上肌肉疼,跑得筋疲力盡,摔倒爬起來喘口氣還接著玩。
原文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F%B0%E7%81%A3%E5%8F%A4%E6%97%A9%E7%AB%A5%E7%8E%A9
原文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news/gqj3r9.html